南普陀寺建筑闽南特色,中国十大名寺之福建南普陀寺
在佛教文化中提到,最初称寺院名为“精舍”,是在印度出现,后来在大汉朝时代传入中国。直到至今,中国已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刹,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十大名胜古刹之一的福建南普陀寺。感兴趣的朋友,且看下文的寺院大全揭秘。
南普陀寺简介: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万平方米。始建于唐代,称为泗洲寺,元代时被废寺,于明代重建,改称为普照寺,并迁建于今址。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华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南普陀寺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末期,当时称为泗洲寺。北宋时由僧人文翠改建,称为无尽岩。治平间(1064—1067)改今名。
元至元间(1264—1294)被废寺。
明洪武间(1368—1398),僧觉光复建。
明末清初,普照寺毁于兵乱。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厦门,就普照寺旧址复建殿宇,并增建大悲阁,辟为观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相类比,改称为“南普陀寺”。聘请临济宗三十五世传人慧日为开山第一代祖师。
光绪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殿七堂”,具备中等禅寺规模,居厦门岛上诸佛寺的首位。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爆发,南普陀寺一度被驻军占住。时战火日迫厦门。闽南佛学院遭日机轰炸,寺中住僧和学院师生纷纷避入内地或出国。
1958年,厦门市对佛教寺院进行合并,各寺僧众集居南普陀寺。
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理委员会。
1988年,妙湛和尚升座,妥善安置十年流散来归的僧众,重整禅林法规,主持翻修扩建寺宇,复办闽南佛学院。
1993年以来,建造了大禅堂、班首察、慈善大楼等建筑,以白石筑成东西两山门,1000多米石构围墙将全寺环抱,形成气势宏伟、布局严谨的寺院整体。
1994年12月,成立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是为中国大陆佛教寺院创办的慈善机构之首。
1998年5月27日至6月4日,南普陀寺启建50年来规模最大的水陆大法会。
2005年,南普陀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活动
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诞的时候,南普陀寺内均会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众多善男信女手持燃香叩头跪拜,祈求健康和财富。在寺内,游客有机会品尝着名的南普陀寺素菜。南普陀寺每年有5次大型法会,即正月十六日至正月十八日的拜三千佛法会,四月初八日的浴佛大法会,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大法会,十月十五日至十月二十一日的水陆法会和十二月初八至十二月十七的拜万佛大法会。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