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高考大小年,高考大小年

运势阁 阅读:3 2023-10-27 20:32:29 评论:0
高考大小年 是什么意思

出现“大小年”的学校一般都是考生比较向往的学校,这从其每年的高考录取分中便可看得出来。不是每所学校都会有“大小年”现象,同一所高校在某省市可能有“大小年”现象,但在另一些省市就未必有“大小年”现象。

高考招生中,存在一种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就是某个或某些学校的招考人数很不稳定,起伏很大。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直接结果是当年的录取分数线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

由于这一年录取分高,竞争异常激烈,使下一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了,带来的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录取分相应就降下来,人们将其称之为“小年”。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上一年的录取分不高,可能报考的人又多了……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起伏十分明显,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

高考招生大小年是啥意思

解释如下:

无论是估分填志愿,还是知分填志愿,高校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第一年考生报考踊跃,造成志愿“扎推”,录取分数线被哄抬起来,一些分数并不低的考生“掉档”或落榜;

第二年,考生不敢报考该校了,造成“断档”,录取分数线急剧下跌,如此循环反复。这就是高校招生一直存在的“大小年”的现象,给考生和学校都带来损害。

2004、2005、2006年三年,武汉大学都做到了在鄂录取线都稳定保持在省内考生理科成绩排名前8500名左右、文科前1000名左右,成功破解了高校招生“大小年”难题,在招生中树立了稳定的“品牌效应”。

扩展资料:

从2004年起,武汉大学就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和努力。当年,武大将文理科在湖北的录取位次确定在文科前1012名、理科前8677名。2005年,武汉大学在湖北向考生和家长郑重承诺:文科550分、理科570分以上,可以上武大。

最终结果,武大在湖北的录取分数线就是文科550分、理科570分,一分不差!然后又主动追加计划,将文理科录取分数各降1分,使文科录取位次保持在前1038名、理科录取位次保持在前8671名。

武大招就处处长表示,高分数、高起点、持续稳定,克服大小年现象”,是该校近年招生工作的目标。实行知分填志愿三年以来,该校理科在鄂录取分数线与一本批次线的差值分别为47分、46分、45分,文科的差值分别为40分、44分、38分,基本达到了稳定,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武汉大学:破解了高校招生“大小年”的难题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大小年是什么?

高校招生中,存在一种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就是某些学校的报考人数不稳定,起伏较大。

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倍,直接结果是当年的该校录取分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由于上一年录取分高,竞争异常激烈,很可能使下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了,带来的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录取分相应就降下来,我们将其称之为小年。

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头一年的录取分不高,可能报考的人又多了……?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出现起伏,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由于家长和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候,只能参照高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特别是上一年在当地的分数线。

根据考生普遍的报考心理,如果上一年某高校录取分数特别高,当年考生就会因为担心录取难度增大而改报其他学校,从而导致该校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降低;反之,下一年的考生又会争相填报,抬高其录取分数线。这就形成高校录取的大小年现象。

招生计划的变化也可能引起大小年现象:当招生计划发生相对去年有增加时候,考生认为人数增加,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大了。于是,报考的人数增加,形成大年。

院校招生人数过少:对于招生计划人数过少的院校,比较容易发生波动。

哪些大学“大小年”现象明显

高校招生中,存在一种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就是某个或某些学校的招考人数很不稳定,起伏很大。

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直接结果是当年的录取分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由于这一年录取分高,竞争异常激烈,使下一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了,带来的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录取分相应就降下来,人们将其称之为“小年”。

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上一年的录取分不高,可能报考的人又多了……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起伏十分明显,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出现“大小年”的学校一般都是考生比较向往的学校,这从其每年的高考录取分中便可看得出来。

不是每所学校都会有“大小年”现象,同一所高校在某省市可能有“大小年”现象,但在另一些省市就未必有“大小年”现象。像北大、清华等名校每年报考的人很多,录取分也最高,就不存在明显的“大小年”现象。

据报道,2004年四川省报考北京邮电大学的人很多,该校在四川的录取分比其他同层次高校的录取分高出许多,这对2005年四川报考该校的考生人数或许会有影响。哪些学校出现过大小年现象,或已出现大小年的趋势,考生可从相关资料中查到各高校近3年的录取分数线,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般说来,高校招生录取有无大小年,考生应该关注。如果某校大小年现象明显,2004年恰遇大年,2005年报考的人数可能就会少些。

相反的,2006年是小年的话,2007年可能会是大年,但不绝对,考生可作为参考。

高考大小年是什么意思

“大小年”,即当年报考人数多,导致录取分数线上调,录取比例下降,第二年因不敢报高分院校而拥向低分院校,使得上一年高分院校就会出现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下降的现象,当年报考北大的考生多,报考清华的考生就会减少,反之亦如此。

“大小年”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考生迷信上一年各录取分数线。 高考高校录取大小年 高校招生中,存在一种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就是某个或某些学校的招考人数很不稳定,起伏很大。

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倍,直接结果是当年的录取分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由于上一年录取分高,竞争异常激烈,使下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了,带来的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录取分相应就降下来,我们将其称之为小年。

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头一年的录取分不高,可能报考的人又多了……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起伏十分明显,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 出现大小年的学校一般都是考生比较向往的学校,这从其每年的高考录取分中便可看得出来。

不是每所学校都会有大小年现象,同一所高校在某省市可能有大小年现象,但在另一些省市就未必有大小年现象。像北大、清华等名校每年报考的人很多,录取分也最高,就不存在大小年现象。

据报道,2004年四川省报考北京邮电大学的人很多,该校在四川的录取分比其他同层次高校的录取分高出许多,这对2005年四川报考该校的考生人数或许会有影响。哪些学校出现过大小年现象,或已出现大小年的趋势,考生可从《高考分数线》或其他相关资料中查到各高校近3年的录取分数线,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般说来,高校招生录取有无大小年,考生应该关注。如果某校大小年现象明显,2004年恰遇大年,2005年报考的人数可能就会少些。

相反的,上一年是小年的话,今年可能会是大年,但不绝对,考生可作为参考。

院校大小现象是什么

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